走过台湾的博物馆
由台湾博物馆的发展为出发点,同时也以历史角度,探讨台湾的博物馆设立时期的被殖民脉络、承先启后的史实观点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深入说明并分析如何让台湾文化能「去殖民化」,找到台湾文化的在地性与本体性。

走过台湾的博物馆 udemy course
由台湾博物馆的发展为出发点,同时也以历史角度,探讨台湾的博物馆设立时期的被殖民脉络、承先启后的史实观点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深入说明并分析如何让台湾文化能「去殖民化」,找到台湾文化的在地性与本体性。
本课程以介绍台湾的博物馆缘起与发展为出发点,同时也以历史角度,探讨台湾的博物馆设立时期的被殖民脉络、承先启后的史实观点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深入说明并分析如何让台湾文化能「去殖民化」,找到台湾文化的在地性与本体性。其内容分为历史探讨与发展说明两部分:
(一)历史探讨:
殖民博物馆与后殖民国家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西欧国家现代化启蒙运动的主要推手,作为他们国内教育高人一等的殖民宗国民,但帝国主义所建立的「殖民博物馆」在功能上却是在支配与诠释殖民地的历史、资源,以取得其统治殖民地的正当性。
台湾为一后殖民国家,虽然深受二战前日本国内博物馆发展的影响,但日治时代台湾的博物馆在功能、型态、文化意义上却与在日本国内的博物馆教育功能不同,当时台湾的博物馆是日本的「殖民博物馆」。
国民政府时代台湾的博物馆要等到有美援经费支持才得以发展,但当时反攻大陆政策下的博物馆仅有倡导中华文化的政治宣传功能,南海学园与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时期皆如是,台湾的博物馆提倡的就是国族主义。
台美断交、退出联合国后,政府体会到反攻大陆政策的不可行,以及开放普选后的政治逐渐转变了台湾社会的发展取向,教育部的五个馆与文建会的地方文化中心政策,虽然仍是公务人员非专业的操作,但也激发并栽培出民众对自身生活与文化的重视,有些地方文化馆的利用也渐趋于台湾文化的本体性。
2012年文化部成立后首先应该进行的是馆员职能的专业化,因为他们专业化才是台湾博物馆走出被殖民,才能承担文化载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这将是台湾的博物馆产生社会融合功能与新的台湾文化之愿景。因此,本协会依联合国国际博协(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旗下人事与培训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Personnel and Training)的规定,将编制「走过台湾的博物馆」网络课程,目的是让台湾民众了解自己的文化与在职人员专业化课程的第一课。
课程讲师团队:
徐纯老师:
国立台南艺术学院博物馆研究所副教授(退休)
金门技术学院闽南文化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天主教辅仁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
社团法人台湾博物馆专业协会创办人
课程讲述:
从台湾的博物馆的发生与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本国博物馆的产生做比较做起点,架构起台湾博物馆的全过程,直到文化部的成立。
李子宁老师:
国立台湾博物馆研究组副研究员
课程讲述:
从省立台湾博物馆到国立台湾博物馆,以亲身经历过接收、研究、诠释日本统治时代的殖民博物馆典藏,透视出台湾文化遗产的转型与再诠释。
谢文和老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
台北市立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课程讲述:
以亲身经历讲述教育部「新」(非殖民)建设五个馆与921大地震纪念馆的过程与经营。
房婧如老师:
嘉义市政府担任简任秘书退休
课程讲述:
以亲身经历讲述嘉义市从文化中心府外局的地位演变到府内的文化局之过程,以及地方文化人士在文化遗产传承上的参与。
王国裕老师:
澎湖县文化局副局长
课程讲述:
以亲身经历讲述澎湖观光事业发展产生的地方馆与历史遗址,如何变迁到居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觉醒,以公投拒绝赌场进入澎湖的文化保卫战。
宋长青老师:
财团法人美浓爱乡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课程讲述:
以亲身经历美浓爱乡协会之经历来反对美浓水库的建设,延伸为居民文化的美浓客家文物馆之成立,说明美浓民众所理解的在地文化。